首页

小妮原创调教

时间:2025-05-29 00:17:04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18820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以色列空袭黎巴嫩南部市政机构致16人死亡

国是直通车还联系了淘宝88VIP的专属客服询问是否将引入微信支付。客服回应称,淘宝致力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,目前正在分批邀约商家开通微信支付中。

【光明论坛】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

“这是百度Apollo旗下‘萝卜快跑’提供的自动驾驶出行平台的网约车服务。”据百度Apollo工作人员介绍,目前,整个乌镇共投入了10辆无人车,为市民以及游客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。除乌镇外,该平台还在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长沙等地投放相关服务,测试里程达7000多万公里,成为很多游客及上班族的出行选择。

凝聚多方合力 陕西法院推进实质化解行政争议

3月27日电 据水利部网站消息,3月23至25日,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率工作组赴云南省调研指导抗旱工作。工作组现场查看昆明城市供水水源松华坝水库,楚雄州禄丰市罗次片区应急供水工程和沙龙水库,曲靖市马龙区应急调水工程、沾益区花山水库、宣威市羊过水水库和偏桥水库等,深入了解云南省当前旱情和水库蓄水、城乡供水保障、抗旱供水工程建设等情况。

布林肯说以色列在拉法军事行动将是“一个错误”

北京9月24日电 (记者 陈康亮)中国A股24日(周二)走强,主要股指悉数上涨。具有代表性的上证指数当天基本高开高走,收盘涨逾4%,创4年多来最大单日涨幅,成功升破2800点关口。

江西省政协原党组书记、主席唐一军被“双开”

“这次高标准农田建成后,在节水、节能、节肥、节药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,农田防灾减灾能力也将明显增强,可保持耕地土壤健康,促进农业绿色、可持续发展。”二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沈孝洪说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